第二章 毫针刺法4
第二章 毫针刺法4
课题 |
第四节 针刺方法 一、治神与守神 二、针刺补泻 三、留针与出针 |
课型 |
理论 讲授 |
课时 |
2学时 | ||
教学 目的 |
1. 掌握留针与出针的方法 2. 熟悉针刺补泻 1.了解治神与守神 | ||||||
重点 难点 |
1.重点:1.针刺补泻手法 2.留针与出针 难点:针刺补泻手法 | ||||||
教具 挂图 |
毫针、练针包或多媒体课件 | ||||||
授课班 级 |
|
教学方法 |
讲授、示范、练习 | ||||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简要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介绍治神与守神 3.讲授针刺补泻的概念、决定补泻效果的因素,讲授和示范(或多媒体) 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4.课堂模拟练习补泻手法 5.讲授留针的定义、作用、时间、方法 6.讲授出针的方法与要求,示范出针的方法 7.小结本课内容 8.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常用单式补泻法 | |||||||
五、治神与守神
(一)治神
治神,是指要求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可分心。 (二)守神
在治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守神。守神,是指要求医者在进针后所持的专心态度。一是要专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以及得气的强弱快慢,注意患者神的变化和反应,并及时施以补泻手法;二是要求患者心定神凝,把思想集中在针感上,意守病所,使经气畅达,促使气至。
治神与守神贯穿于针刺治疗的整个过程,只有心不二用,聚精会神,才能刺穴准确,进针顺利,手法对证,得气明显,运针自如。
六、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概念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补法 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针刺方法。
泻法 能疏泄病邪,使某些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运用适当的针刺手法,激发经气以补虚泻实,从而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协调而恢复健康。
决定补泻效果的产生的因素
(一)机能状态
针刺对人体在病理情况下不同的机能状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的调整作用,从而产生补和泻的不同效果。当机体虚弱而呈虚证时,针刺可起到补虚作用;若机体处于邪盛而表现为实证的情况下,针刺又可泻实。
(二)腧穴特性
很多腧穴的主治作用还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有的能够补虚,有的可以泻实。如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具有强壮补虚作用,多用于虚证;而十宣、少商、曲泽、委中等具有泄热祛邪作用,多用于实证。
(三)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针灸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创造了很多针刺补泻手法。
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
1.徐疾补泻 是指按进针、出针过程的快(疾)慢(徐)为基础的一种补泻方法。
补法 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后,将针分部缓慢向内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针时可快速一次提至皮下。
泻法 进针快,一次就进到应刺的深度候气,气至后,引气向外,将针缓慢分部退至皮下。
2.提插补泻 指针刺得气后,在提插时,以针的上下用力轻重不同来进行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 针刺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反复多次。
泻法 针刺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反复多次。
3.捻转补泻 指针刺得气后,以针身左右旋转方向和用力强度不同来进行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 针刺得气后,左转为主(大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反复多次。
泻法 针刺得气后,右转为主(大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反复多次。
4.迎随补泻 以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顺逆来区分补泻的一种方法。
对迎随补泻历代医家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迎随是补泻法的总称,是所有针刺补泻法必须遵守的原则;有人认为只是一种针刺补泻法,针向补泻是其中之一:
补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泻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5.呼吸补泻 是以进针、出针时,结合病人的呼吸来区分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 当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当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6.开阖补泻 是根据出针后,是否揉按针孔来区分补泻的一种方法。
补法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
泻法 出针时,不按压针孔或摇大针孔。
7.平补平泻 是指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可出针。是一种不分补泻而仅以达到得气为目的的针刺法。主要适用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上述几种补泻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特别是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一般很少单独运用,大多与其它补泻手法配合使用。
七、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
定义 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目的 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对针感较差的患者,留针还有候气的作用。
方法 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称之为“静留针”;留针期间间歇行针,称之为“动留针”。
时间 15~30min。但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待病情好转后方可出针。如对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要时留针可达数小时。而对老人、小儿和昏厥、虚脱者,不宜久留,重要脏器附近的腧穴也要慎用留针或过长时间留针。
(二)出针
定义 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是指针刺操作完毕后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将针拔除的操作方法。
方法 出针时,一般左手持消毒棉球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上,右手将针轻轻捻转,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提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出针动作要求缓慢轻巧,如果针孔出血时,用干棉球按压片刻,其血可止。若用徐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应嘱患者休息片刻,不宜激烈运动,同时必须保持针孔清洁防止感染。医生最后要核对针数,防止漏拔。
复习思考题
1.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2.常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