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毫针刺法3
第二章 毫针刺法3
课题 |
第四节 针刺方法 一、行针手法 二、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 |
课型 |
理论 讲授 |
课时 |
2学时 | ||
教学 目的 |
1.掌握毫针的行针手法和得气的概念 2.熟悉候气、催气、守气、行气的概念 1.了解守气、行气的方法 | ||||||
重点 难点 |
1.重点:1.基本行针手法和辅助行针手法 2.得气的定义、表现、意义、影响得气的因素和促使得气的方法。 难点:行针手法 | ||||||
教具 挂图 |
毫针、练针包或多媒体课件 | ||||||
授课班 级 |
|
教学方法 |
讲授、示范、练习 | ||||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简要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讲授行针的概念;重点讲授和示范(或多媒体)基本行针法、常用辅助行针法。 3.课堂模拟练习行针法 4.重点讲授得气的定义、表现、意义、影响得气的因素和促使得气的方法。 5.讲述候气、催气、行气和守气 6.小结本课内容并答疑 7.布置作业并请同学课后练习行针手法 | |||||||
三、行针手法
进针后为了取得针感,或进一步调节针感,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提插法 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法。
要求 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一般提插幅度以3~5分、频率以每分钟60~90次为宜。
刺激量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指夹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这种使针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称为捻转法。
要求 捻转的角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指力要均匀,有连续性,不能单向捻转,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出针困难。
刺激量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刺激量就小。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针后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常用的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1.循法 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得气。针刺不得气时,可用此法催气;如已气至,可激发经气循经感传。
2.弹法 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作用。
3.刮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或用食、中指抵住针尾,以拇指指甲刮动针柄。本法可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扩散,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4.摇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一般摇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针感;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针感向一定的方向传导。
5.飞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食两指执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捻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增强针感。
6.震颤法 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发生轻轻震颤,可以催气、增强针感。
四、得气、候气、催气、守气、行气
(一)得气
概念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将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也就是说,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特殊的感觉和反应。
临床表现 患者在针刺部位感到酸、麻、胀、重,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医者则有针下沉重、紧涩等感觉。
意义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快慢,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疗效,而且可以借此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窥测疾病的预后。“气至”说明针与“经气”已经沟通,起到了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较迟或不得气,疗效较差,甚至没有疗效,预后也差。
得气还是施行行气法和针刺补泻手法的前提与基础。
影响得气的因素和处理方法 如属于取穴不准,针刺角度、深度不当,或刺激量不足,就要重新调整针刺穴位的位置、角度、深度和刺激量;如患者病程较长,正气虚弱至经气不足,或其它病理因素致局部感觉迟钝者,可采取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的方法,促使针下得气。也可以加用灸法,以助经气来复。
(二)候气
候气是促使得气的方法之一,即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等候气至。
(三)催气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四)守气
守气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要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常用的守气法有以下两种:
1.推弩法
2.搬垫法
(五)行气
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的基础上,医者用特定的手法,促使针感向患部传导或扩散。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行气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循摄法
2.逼针法
3.推气法
4.按截法
复习思考题
1. 行针的基本手法有哪些?如何操作?
2. 何谓得气?得气有何临床意义?
3. 不得气的原因有哪些?如不得气,将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