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三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美容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门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论断学的基础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辨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依据中医学专业为基层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十项实习项目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辨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如下: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体格检查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病人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用7种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辨证的能力,包括证候分析、病机归纳与证名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
2、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体格检查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病人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用7种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辨证的能力,包括证候分析、病机归纳与证名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
2、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体格检查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病人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用7种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辨证的能力,包括证候分析、病机归纳与证名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
2、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体格检查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病人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用7种常用的辨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辨证的能力,包括证候分析、病机归纳与证名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
2、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论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握中医“诊断”、“诊法”、“辨证”、“辨病”、“病”、“证”、“症”、“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病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简介“诊断”、“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讲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概念,重点介绍“症”、“证”、“病”三概念。
3、重点阐明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4、一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握中医“诊断”、“诊法”、“辨证”、“辨病”、“病”、“证”、“症”、“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病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简介“诊断”、“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讲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概念,重点介绍“症”、“证”、“病”三概念。
3、重点阐明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4、一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握中医“诊断”、“诊法”、“辨证”、“辨病”、“病”、“证”、“症”、“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病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简介“诊断”、“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讲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概念,重点介绍“症”、“证”、“病”三概念。
3、重点阐明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4、一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握中医“诊断”、“诊法”、“辨证”、“辨病”、“病”、“证”、“症”、“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病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能力。
【教学内容】
1、简介“诊断”、“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讲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概念,重点介绍“症”、“证”、“病”三概念。
3、重点阐明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4、一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上 篇 四 诊
第一章 望 诊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望诊的概念和注意事项;掌握望神、望色、望形、望态、望头面、望五官、望皮肤、望舌象的方法,观察内容、观察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特征与临床意义;色泽变化与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常见异常形体与姿态的表现及主病;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望舌诊病的原理;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部位、观察要点、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舌的结构、舌面分布及舌诊注意事项。
3、了解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排出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上述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
2、具有运用望诊的知识、方法接诊病人和诊察疾病的能力。
3、具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望诊的概念、临床意义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解望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简述望神、望色、望形、望态的概念。
2、讲述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方法、观察内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重点讲述望神的要点;面部色诊的诊断学意义;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以及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形态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的临床意义;姿态异常(颤动、抽搐、撮空理线、痿、痹)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简述局部望诊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
2、讲述望鼻的色泽、形态及鼻内病变的临床意义;望口唇色泽、形态、动态的临床意义;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腰背部的生理及病理表现;望四肢、望二阴及皮肤形态与色泽异常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述望头、囟门、面肿、头发、口眼涡斜的临床意义;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目形、目态及主病;望齿与龈的临床意义;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斑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排泄物
1、简介望排泄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重点介绍痰与涎、呕与吐的基本概念。
2、重点讲述观察痰涎、呕吐物的临床意义;观察二便色、质、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1、讲述小儿指纹的概念、部位、注意事项及诊断意义。
2、重点讲述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小儿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舌诊
1、简介舌诊的概念及其诊断学价值。
2、讲述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方法及内容、正常舌象的生理差异。
3、重点阐明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舌象胃、神、根的含义;望舌质之舌色变化、舌形变化、舌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望舌苔之苔色变化、苔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望诊的概念和注意事项;掌握望神、望色、望形、望态、望头面、望五官、望皮肤、望舌象的方法,观察内容、观察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特征与临床意义;色泽变化与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常见异常形体与姿态的表现及主病;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望舌诊病的原理;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部位、观察要点、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舌的结构、舌面分布及舌诊注意事项。
3、了解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排出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上述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
2、具有运用望诊的知识、方法接诊病人和诊察疾病的能力。
3、具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望诊的概念、临床意义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解望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简述望神、望色、望形、望态的概念。
2、讲述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方法、观察内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重点讲述望神的要点;面部色诊的诊断学意义;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以及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形态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的临床意义;姿态异常(颤动、抽搐、撮空理线、痿、痹)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简述局部望诊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
2、讲述望鼻的色泽、形态及鼻内病变的临床意义;望口唇色泽、形态、动态的临床意义;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腰背部的生理及病理表现;望四肢、望二阴及皮肤形态与色泽异常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述望头、囟门、面肿、头发、口眼涡斜的临床意义;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目形、目态及主病;望齿与龈的临床意义;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斑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排泄物
1、简介望排泄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重点介绍痰与涎、呕与吐的基本概念。
2、重点讲述观察痰涎、呕吐物的临床意义;观察二便色、质、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1、讲述小儿指纹的概念、部位、注意事项及诊断意义。
2、重点讲述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小儿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舌诊
1、简介舌诊的概念及其诊断学价值。
2、讲述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方法及内容、正常舌象的生理差异。
3、重点阐明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舌象胃、神、根的含义;望舌质之舌色变化、舌形变化、舌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望舌苔之苔色变化、苔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望诊的概念和注意事项;掌握望神、望色、望形、望态、望头面、望五官、望皮肤、望舌象的方法,观察内容、观察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特征与临床意义;色泽变化与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常见异常形体与姿态的表现及主病;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望舌诊病的原理;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部位、观察要点、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舌的结构、舌面分布及舌诊注意事项。
3、了解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排出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上述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
2、具有运用望诊的知识、方法接诊病人和诊察疾病的能力。
3、具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望诊的概念、临床意义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解望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简述望神、望色、望形、望态的概念。
2、讲述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方法、观察内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重点讲述望神的要点;面部色诊的诊断学意义;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以及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形态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的临床意义;姿态异常(颤动、抽搐、撮空理线、痿、痹)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简述局部望诊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
2、讲述望鼻的色泽、形态及鼻内病变的临床意义;望口唇色泽、形态、动态的临床意义;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腰背部的生理及病理表现;望四肢、望二阴及皮肤形态与色泽异常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述望头、囟门、面肿、头发、口眼涡斜的临床意义;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目形、目态及主病;望齿与龈的临床意义;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斑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排泄物
1、简介望排泄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重点介绍痰与涎、呕与吐的基本概念。
2、重点讲述观察痰涎、呕吐物的临床意义;观察二便色、质、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1、讲述小儿指纹的概念、部位、注意事项及诊断意义。
2、重点讲述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小儿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舌诊
1、简介舌诊的概念及其诊断学价值。
2、讲述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方法及内容、正常舌象的生理差异。
3、重点阐明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舌象胃、神、根的含义;望舌质之舌色变化、舌形变化、舌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望舌苔之苔色变化、苔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望诊的概念和注意事项;掌握望神、望色、望形、望态、望头面、望五官、望皮肤、望舌象的方法,观察内容、观察要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特征与临床意义;色泽变化与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常见异常形体与姿态的表现及主病;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2、熟悉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望舌诊病的原理;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部位、观察要点、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舌的结构、舌面分布及舌诊注意事项。
3、了解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排出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上述要求掌握和重点掌握的内容。
2、具有运用望诊的知识、方法接诊病人和诊察疾病的能力。
3、具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望诊的概念、临床意义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解望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简述望神、望色、望形、望态的概念。
2、讲述望神诊病、望色诊病、望形诊病、望态诊病的原理、方法、观察内容、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3、重点讲述望神的要点;面部色诊的诊断学意义;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和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以及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形态强弱胖瘦与肢体畸形的临床意义;姿态异常(颤动、抽搐、撮空理线、痿、痹)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简述局部望诊的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
2、讲述望鼻的色泽、形态及鼻内病变的临床意义;望口唇色泽、形态、动态的临床意义;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腰背部的生理及病理表现;望四肢、望二阴及皮肤形态与色泽异常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述望头、囟门、面肿、头发、口眼涡斜的临床意义;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目形、目态及主病;望齿与龈的临床意义;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斑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望排泄物
1、简介望排泄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重点介绍痰与涎、呕与吐的基本概念。
2、重点讲述观察痰涎、呕吐物的临床意义;观察二便色、质、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1、讲述小儿指纹的概念、部位、注意事项及诊断意义。
2、重点讲述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小儿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舌诊
1、简介舌诊的概念及其诊断学价值。
2、讲述舌的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方法及内容、正常舌象的生理差异。
3、重点阐明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舌象胃、神、根的含义;望舌质之舌色变化、舌形变化、舌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望舌苔之苔色变化、苔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 闻 诊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闻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带下及病室之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运用闻诊方法诊察疾病的基本能力。
2、具有分析各种症状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听声音
1、讲述听声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正常声音的特征。
2、重点讲述音哑和失音,谵语与郑声,独语、错语与语謇,咳嗽、喘、哮与上气,短气与少气,呕吐、呃逆与嗳气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 嗅气味
一般介绍病体之气和病室之气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述口气与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闻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带下及病室之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运用闻诊方法诊察疾病的基本能力。
2、具有分析各种症状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听声音
1、讲述听声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正常声音的特征。
2、重点讲述音哑和失音,谵语与郑声,独语、错语与语謇,咳嗽、喘、哮与上气,短气与少气,呕吐、呃逆与嗳气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 嗅气味
一般介绍病体之气和病室之气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述口气与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闻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带下及病室之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运用闻诊方法诊察疾病的基本能力。
2、具有分析各种症状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听声音
1、讲述听声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正常声音的特征。
2、重点讲述音哑和失音,谵语与郑声,独语、错语与语謇,咳嗽、喘、哮与上气,短气与少气,呕吐、呃逆与嗳气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 嗅气味
一般介绍病体之气和病室之气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述口气与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闻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咳嗽、哮、喘、呃逆、嗳气、喷嚏、谵语等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口气、汗、痰、二便、带下及病室之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运用闻诊方法诊察疾病的基本能力。
2、具有分析各种症状变化的临床意义和机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听声音
1、讲述听声音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正常声音的特征。
2、重点讲述音哑和失音,谵语与郑声,独语、错语与语謇,咳嗽、喘、哮与上气,短气与少气,呕吐、呃逆与嗳气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第二节 嗅气味
一般介绍病体之气和病室之气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述口气与病室之气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问 诊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及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中医“十问”的基本内容。
2、具有熟练运用问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1、简述问诊的意义。
2、重点讲述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讲述问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庭史。
2、重点讲述主诉与现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①简述寒热的概念及类型。②重点讲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问汗:①简述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②重点讲述表、里证有汗或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问疼痛:①简述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②重点讲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尤其要鉴别胀痛与窜痛,刺痛与绞痛,掣痛、灼痛与冷痛,隐痛与空痛,窜痛与重痛的辨证要点与临床意义。
4、问头身胸腹不适:①简述身重、麻木、疲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②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5、问耳目:①简述目痛、目昏、雀盲、歧视的概念及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问睡眠:①重点讲述问失眠的要点: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失眠时惊症的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问嗜睡的要点:困倦易睡、朦胧易睡症的临床意义。
7、问饮食口味:①重点讲述口渴多饮与渴不多饮,多食易饥与饥不欲食,口味异常(口淡、口甜黏腻、口中泛酸、口中酸馊、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8、问二便:①重点讲述问大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便次、性状、气味、排便感)。②重点讲述问小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尿次、性状、气味、排尿感)。
9、问妇女:①重点讲述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10、问小儿: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及问小儿的意义。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及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中医“十问”的基本内容。
2、具有熟练运用问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1、简述问诊的意义。
2、重点讲述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讲述问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庭史。
2、重点讲述主诉与现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①简述寒热的概念及类型。②重点讲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问汗:①简述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②重点讲述表、里证有汗或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问疼痛:①简述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②重点讲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尤其要鉴别胀痛与窜痛,刺痛与绞痛,掣痛、灼痛与冷痛,隐痛与空痛,窜痛与重痛的辨证要点与临床意义。
4、问头身胸腹不适:①简述身重、麻木、疲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②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5、问耳目:①简述目痛、目昏、雀盲、歧视的概念及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问睡眠:①重点讲述问失眠的要点: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失眠时惊症的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问嗜睡的要点:困倦易睡、朦胧易睡症的临床意义。
7、问饮食口味:①重点讲述口渴多饮与渴不多饮,多食易饥与饥不欲食,口味异常(口淡、口甜黏腻、口中泛酸、口中酸馊、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8、问二便:①重点讲述问大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便次、性状、气味、排便感)。②重点讲述问小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尿次、性状、气味、排尿感)。
9、问妇女:①重点讲述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10、问小儿: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及问小儿的意义。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及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中医“十问”的基本内容。
2、具有熟练运用问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1、简述问诊的意义。
2、重点讲述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讲述问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庭史。
2、重点讲述主诉与现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①简述寒热的概念及类型。②重点讲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问汗:①简述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②重点讲述表、里证有汗或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问疼痛:①简述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②重点讲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尤其要鉴别胀痛与窜痛,刺痛与绞痛,掣痛、灼痛与冷痛,隐痛与空痛,窜痛与重痛的辨证要点与临床意义。
4、问头身胸腹不适:①简述身重、麻木、疲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②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5、问耳目:①简述目痛、目昏、雀盲、歧视的概念及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问睡眠:①重点讲述问失眠的要点: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失眠时惊症的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问嗜睡的要点:困倦易睡、朦胧易睡症的临床意义。
7、问饮食口味:①重点讲述口渴多饮与渴不多饮,多食易饥与饥不欲食,口味异常(口淡、口甜黏腻、口中泛酸、口中酸馊、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8、问二便:①重点讲述问大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便次、性状、气味、排便感)。②重点讲述问小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尿次、性状、气味、排尿感)。
9、问妇女:①重点讲述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10、问小儿: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及问小儿的意义。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问诊的概念、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及发展简史。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中医“十问”的基本内容。
2、具有熟练运用问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1、简述问诊的意义。
2、重点讲述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1、讲述问一般情况、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及家庭史。
2、重点讲述主诉与现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①简述寒热的概念及类型。②重点讲述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及寒热往来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问汗:①简述问汗的意义及汗出的生理病理概说。②重点讲述表、里证有汗或无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局部汗出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问疼痛:①简述产生疼痛的病因病机。②重点讲述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尤其要鉴别胀痛与窜痛,刺痛与绞痛,掣痛、灼痛与冷痛,隐痛与空痛,窜痛与重痛的辨证要点与临床意义。
4、问头身胸腹不适:①简述身重、麻木、疲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②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辨证要点及临床意义。
5、问耳目:①简述目痛、目昏、雀盲、歧视的概念及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耳鸣、耳聋、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6、问睡眠:①重点讲述问失眠的要点:不易入睡、睡后易醒、失眠时惊症的临床意义。②重点讲述问嗜睡的要点:困倦易睡、朦胧易睡症的临床意义。
7、问饮食口味:①重点讲述口渴多饮与渴不多饮,多食易饥与饥不欲食,口味异常(口淡、口甜黏腻、口中泛酸、口中酸馊、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8、问二便:①重点讲述问大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便次、性状、气味、排便感)。②重点讲述问小便的要点及临床意义(尿次、性状、气味、排尿感)。
9、问妇女:①重点讲述问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及问带下的要点及临床意义。②一般介绍其他内容。
10、问小儿:简述小儿的生理特点及问小儿的意义。
第四章 切 诊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指法,脉象要素、平脉特征及意义。重点掌握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长、短、细、洪、微、濡、芤、弦、紧、滑、涩、缓、弱、结、代、促等22种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注意事项,平脉的生理性变异,病脉革、伏、牢、疾、动、散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从舍的含义。熟悉按诊的其他方法及按手足、胸胁、腧穴的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发展简史,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真脏脉的概念;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28种脉的脉象特征及按诊的内容。
2、具有识别常见22种重点脉象的能力。
3、具有应用脉诊及按诊的知识与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脉诊
1、讲述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重点讲述寸口脉与五脏的关系,切脉指法,平脉的概念,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2、讲述28种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述浮、沉、迟、数、结、代、促等22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类比与临床意义。
3、简述相兼脉及主痛、真脏脉、诊妇人与小儿脉、诊脉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第二节 按诊
1、讲述按诊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按诊的内容。
2、重点讲述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指法,脉象要素、平脉特征及意义。重点掌握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长、短、细、洪、微、濡、芤、弦、紧、滑、涩、缓、弱、结、代、促等22种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注意事项,平脉的生理性变异,病脉革、伏、牢、疾、动、散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从舍的含义。熟悉按诊的其他方法及按手足、胸胁、腧穴的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发展简史,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真脏脉的概念;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28种脉的脉象特征及按诊的内容。
2、具有识别常见22种重点脉象的能力。
3、具有应用脉诊及按诊的知识与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脉诊
1、讲述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重点讲述寸口脉与五脏的关系,切脉指法,平脉的概念,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2、讲述28种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述浮、沉、迟、数、结、代、促等22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类比与临床意义。
3、简述相兼脉及主痛、真脏脉、诊妇人与小儿脉、诊脉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第二节 按诊
1、讲述按诊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按诊的内容。
2、重点讲述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指法,脉象要素、平脉特征及意义。重点掌握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长、短、细、洪、微、濡、芤、弦、紧、滑、涩、缓、弱、结、代、促等22种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注意事项,平脉的生理性变异,病脉革、伏、牢、疾、动、散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从舍的含义。熟悉按诊的其他方法及按手足、胸胁、腧穴的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发展简史,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真脏脉的概念;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28种脉的脉象特征及按诊的内容。
2、具有识别常见22种重点脉象的能力。
3、具有应用脉诊及按诊的知识与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脉诊
1、讲述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重点讲述寸口脉与五脏的关系,切脉指法,平脉的概念,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2、讲述28种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述浮、沉、迟、数、结、代、促等22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类比与临床意义。
3、简述相兼脉及主痛、真脏脉、诊妇人与小儿脉、诊脉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第二节 按诊
1、讲述按诊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按诊的内容。
2、重点讲述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指法,脉象要素、平脉特征及意义。重点掌握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长、短、细、洪、微、濡、芤、弦、紧、滑、涩、缓、弱、结、代、促等22种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重点掌握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诊注意事项,平脉的生理性变异,病脉革、伏、牢、疾、动、散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临床意义及脉证从舍的含义。熟悉按诊的其他方法及按手足、胸胁、腧穴的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发展简史,遍诊法、三部诊法及真脏脉的概念;了解按诊的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28种脉的脉象特征及按诊的内容。
2、具有识别常见22种重点脉象的能力。
3、具有应用脉诊及按诊的知识与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脉诊
1、讲述脉象形成的原理,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重点讲述寸口脉与五脏的关系,切脉指法,平脉的概念,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2、讲述28种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重点讲述浮、沉、迟、数、结、代、促等22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类比与临床意义。
3、简述相兼脉及主痛、真脏脉、诊妇人与小儿脉、诊脉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
第二节 按诊
1、讲述按诊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按诊的内容。
2、重点讲述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中 篇 辨 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重点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的临床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3、了解半表半里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表现,各纲证型的证候分析。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鉴别)要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
1、讲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归类方法及临床指导意义。
2、重点讲述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及其机理。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讲述八纲证候的证候相兼、证候转化、证候真假的主要内容,包括各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重点讲述表、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出入),寒、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虚、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以及表里、寒热、虚实证之间的关系(表虚证、表实证、表寒证、表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寒证、里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重点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的临床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3、了解半表半里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表现,各纲证型的证候分析。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鉴别)要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
1、讲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归类方法及临床指导意义。
2、重点讲述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及其机理。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讲述八纲证候的证候相兼、证候转化、证候真假的主要内容,包括各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重点讲述表、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出入),寒、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虚、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以及表里、寒热、虚实证之间的关系(表虚证、表实证、表寒证、表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寒证、里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重点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的临床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3、了解半表半里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表现,各纲证型的证候分析。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鉴别)要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
1、讲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归类方法及临床指导意义。
2、重点讲述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及其机理。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讲述八纲证候的证候相兼、证候转化、证候真假的主要内容,包括各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重点讲述表、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出入),寒、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虚、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以及表里、寒热、虚实证之间的关系(表虚证、表实证、表寒证、表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寒证、里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重点掌握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虚证与实证各自的临床表现;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2、熟悉八纲之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熟悉八纲辨证的意义。
3、了解半表半里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表现,各纲证型的证候分析。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和证候辨证(鉴别)要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八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
1、讲述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归类方法及临床指导意义。
2、重点讲述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鉴别要点及其机理。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讲述八纲证候的证候相兼、证候转化、证候真假的主要内容,包括各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重点讲述表、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里出入),寒、热证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热转化、寒热真假),虚、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以及表里、寒热、虚实证之间的关系(表虚证、表实证、表寒证、表热证、里实证、里虚证、里寒证、里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
第六章 病因辨证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外感六淫辨证、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熟悉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病因辨证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实际病例进行病因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外感病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三因学说”的病因学范畴与辨证学范畴的区别。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1、简述六淫之邪的致病特性,外感六淫与“内生五淫”的关系。
2、重点讲述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讲述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讲述内伤七情及其辨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述七情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其辨证要点。
第三节 劳伤辨证
1、讲述劳伤辨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致病特点。
2、重点讲述劳力、劳神、房劳及过逸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四节 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
1、简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概念、致病特点。
2、讲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五节 外伤辨证
1、简述外伤辨证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讲述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外感六淫辨证、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熟悉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病因辨证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实际病例进行病因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外感病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三因学说”的病因学范畴与辨证学范畴的区别。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1、简述六淫之邪的致病特性,外感六淫与“内生五淫”的关系。
2、重点讲述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讲述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讲述内伤七情及其辨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述七情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其辨证要点。
第三节 劳伤辨证
1、讲述劳伤辨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致病特点。
2、重点讲述劳力、劳神、房劳及过逸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四节 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
1、简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概念、致病特点。
2、讲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五节 外伤辨证
1、简述外伤辨证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讲述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外感六淫辨证、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熟悉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病因辨证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实际病例进行病因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外感病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三因学说”的病因学范畴与辨证学范畴的区别。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1、简述六淫之邪的致病特性,外感六淫与“内生五淫”的关系。
2、重点讲述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讲述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讲述内伤七情及其辨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述七情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其辨证要点。
第三节 劳伤辨证
1、讲述劳伤辨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致病特点。
2、重点讲述劳力、劳神、房劳及过逸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四节 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
1、简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概念、致病特点。
2、讲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五节 外伤辨证
1、简述外伤辨证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讲述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外感六淫辨证、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其机理。
2、熟悉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了解食积辨证、虫积辨证、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记忆病因辨证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实际病例进行病因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外感病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三因学说”的病因学范畴与辨证学范畴的区别。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1、简述六淫之邪的致病特性,外感六淫与“内生五淫”的关系。
2、重点讲述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讲述疫疠辨证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二节 内伤七情辨证
1、讲述内伤七情及其辨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重点讲述七情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临床表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及其辨证要点。
第三节 劳伤辨证
1、讲述劳伤辨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致病特点。
2、重点讲述劳力、劳神、房劳及过逸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四节 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
1、简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概念、致病特点。
2、讲述食积与虫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五节 外伤辨证
1、简述外伤辨证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讲述外伤辨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熟悉气血津液辨证及其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和性质。
3、了解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辨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意义。
2、重点讲述气血津液辨证的特点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讲述气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讲述血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1、讲述津液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阳水证、阴水证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痰证和饮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讲述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授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津停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重点讲述气不摄血、血热与瘀血出血证的鉴别要点。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熟悉气血津液辨证及其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和性质。
3、了解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辨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意义。
2、重点讲述气血津液辨证的特点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讲述气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讲述血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1、讲述津液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阳水证、阴水证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痰证和饮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讲述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授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津停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重点讲述气不摄血、血热与瘀血出血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熟悉气血津液辨证及其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和性质。
3、了解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辨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意义。
2、重点讲述气血津液辨证的特点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讲述气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讲述血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1、讲述津液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阳水证、阴水证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痰证和饮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讲述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授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津停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重点讲述气不摄血、血热与瘀血出血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和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2、熟悉气血津液辨证及其兼病辨证各证候的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辨证的实质是辨别证的原因和性质。
3、了解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辨证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气血津液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和意义。
2、重点讲述气血津液辨证的特点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讲述气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讲述血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1、讲述津液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述津液不足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阳水证、阴水证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痰证和饮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1、讲述气血津液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重点讲授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津停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重点讲述气不摄血、血热与瘀血出血证的鉴别要点。
第八章 脏腑辨证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病机特点。重点掌握脏腑辨证与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熟悉脏腑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成因及证候分析。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脏腑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及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2、重点讲述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基本内容。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简述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解内容为: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与小肠实火证的比较。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简述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肺气虚与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风寒束肺、寒邪客肺、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的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与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泄证的鉴别要点。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简述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胃阴虚、胃热、胃寒、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简述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三证、肝血虚与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肝气郁结、寒凝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简述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肾阳虚与肾阴虚的临床表现,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肾病五证的比较。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简述脏腑兼病辨证的概念,讲清脏腑兼病辨证的三大要领。
2、讲述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心肾不交与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肝胃不和与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与脾肾阳虚证,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与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鉴别比较。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病机特点。重点掌握脏腑辨证与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熟悉脏腑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成因及证候分析。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脏腑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及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2、重点讲述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基本内容。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简述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解内容为: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与小肠实火证的比较。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简述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肺气虚与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风寒束肺、寒邪客肺、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的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与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泄证的鉴别要点。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简述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胃阴虚、胃热、胃寒、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简述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三证、肝血虚与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肝气郁结、寒凝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简述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肾阳虚与肾阴虚的临床表现,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肾病五证的比较。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简述脏腑兼病辨证的概念,讲清脏腑兼病辨证的三大要领。
2、讲述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心肾不交与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肝胃不和与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与脾肾阳虚证,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与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鉴别比较。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病机特点。重点掌握脏腑辨证与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熟悉脏腑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成因及证候分析。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脏腑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及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2、重点讲述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基本内容。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简述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解内容为: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与小肠实火证的比较。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简述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肺气虚与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风寒束肺、寒邪客肺、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的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与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泄证的鉴别要点。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简述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胃阴虚、胃热、胃寒、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简述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三证、肝血虚与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肝气郁结、寒凝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简述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肾阳虚与肾阴虚的临床表现,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肾病五证的比较。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简述脏腑兼病辨证的概念,讲清脏腑兼病辨证的三大要领。
2、讲述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心肾不交与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肝胃不和与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与脾肾阳虚证,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与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鉴别比较。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内容和病机特点。重点掌握脏腑辨证与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熟悉脏腑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成因及证候分析。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脏腑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及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脏腑辨证的概念,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2、重点讲述脏腑辨证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基本内容。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简述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心与小肠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解内容为: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痰迷心窍与痰火扰心证、心火亢盛与小肠实火证的比较。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简述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肺与大肠病辨证各证侯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肺气虚与肺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风寒束肺、寒邪客肺、痰湿阻肺与饮停于肺证的比较;风热犯肺、热邪壅肺与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肠虚滑泄证的鉴别要点。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简述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脾与胃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与脾不统血证,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胃阴虚、胃热、胃寒、食滞胃脘证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简述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肝与胆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三证、肝血虚与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肝气郁结、寒凝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简述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常见症状。
2、讲述肾与膀胱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肾阳虚与肾阴虚的临床表现,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肾病五证的比较。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1、简述脏腑兼病辨证的概念,讲清脏腑兼病辨证的三大要领。
2、讲述脏腑兼病辨证各证候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辨证要点。
3、重点讲授内容为:心肾不交与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肝胃不和与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与脾肾阳虚证,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与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鉴别比较。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三种辨证各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以及直中、传经、合病、并病、逆传的概念。
2、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以及各具体证候的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代表作、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简述六经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六经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合病、并病、传经、直中的概念。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卫气营血各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一般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卫气营血辨证的特殊传变。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简述三焦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三焦辨证的概念、成因。
3、重点讲述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着重阐明三焦病的顺传与逆传。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三种辨证各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以及直中、传经、合病、并病、逆传的概念。
2、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以及各具体证候的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代表作、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简述六经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六经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合病、并病、传经、直中的概念。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卫气营血各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一般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卫气营血辨证的特殊传变。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简述三焦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三焦辨证的概念、成因。
3、重点讲述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着重阐明三焦病的顺传与逆传。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三种辨证各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以及直中、传经、合病、并病、逆传的概念。
2、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以及各具体证候的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代表作、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简述六经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六经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合病、并病、传经、直中的概念。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卫气营血各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一般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卫气营血辨证的特殊传变。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简述三焦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三焦辨证的概念、成因。
3、重点讲述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着重阐明三焦病的顺传与逆传。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和内容。重点掌握三种辨证各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以及直中、传经、合病、并病、逆传的概念。
2、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以及各具体证候的证候分析。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代表作、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能够分析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并作出证名诊断。
3、具有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方法诊察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简述六经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六经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合病、并病、传经、直中的概念。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卫气营血各病证的概念、成因及一般传变规律。
3、重点讲述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讲清卫气营血辨证的特殊传变。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简述三焦辨证的概念、形成年代、代表作、作者及在辨证体系中的作用。
2、讲述三焦辨证的概念、成因。
3、重点讲述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着重阐明三焦病的顺传与逆传。
下 篇 综合运用
第十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要点,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逻辑思维、辨证的基本内容,疾病诊断的概念、方法、途径和意义,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辨证的步骤和辨证的基本内容。
2、熟悉四诊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基本思路,病名诊断的方式。
3、了解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的有关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辨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和内容、步骤进行辨证的能力。
3、具有运用辨病的理论进行辨病,并同步进行辨证与辨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四诊与辨证、辨病在诊断过程中的关系。
2、重点讲述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1、讲述评价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一致性的概念、评价标准及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辨别病情资料属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
1、讲述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概念。
2、重点讲述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思维要点、辨证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 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
1、讲述病名诊断的概念、方法与正确运用。
2、重点讲述疾病诊断(辨病)的概念、方法、与途径,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断学意义。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要点,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逻辑思维、辨证的基本内容,疾病诊断的概念、方法、途径和意义,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辨证的步骤和辨证的基本内容。
2、熟悉四诊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基本思路,病名诊断的方式。
3、了解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的有关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辨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和内容、步骤进行辨证的能力。
3、具有运用辨病的理论进行辨病,并同步进行辨证与辨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四诊与辨证、辨病在诊断过程中的关系。
2、重点讲述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1、讲述评价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一致性的概念、评价标准及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辨别病情资料属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
1、讲述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概念。
2、重点讲述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思维要点、辨证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 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
1、讲述病名诊断的概念、方法与正确运用。
2、重点讲述疾病诊断(辨病)的概念、方法、与途径,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断学意义。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要点,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逻辑思维、辨证的基本内容,疾病诊断的概念、方法、途径和意义,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辨证的步骤和辨证的基本内容。
2、熟悉四诊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基本思路,病名诊断的方式。
3、了解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的有关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辨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和内容、步骤进行辨证的能力。
3、具有运用辨病的理论进行辨病,并同步进行辨证与辨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四诊与辨证、辨病在诊断过程中的关系。
2、重点讲述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1、讲述评价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一致性的概念、评价标准及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辨别病情资料属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
1、讲述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概念。
2、重点讲述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思维要点、辨证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 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
1、讲述病名诊断的概念、方法与正确运用。
2、重点讲述疾病诊断(辨病)的概念、方法、与途径,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断学意义。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情资料综合处理的要点,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逻辑思维、辨证的基本内容,疾病诊断的概念、方法、途径和意义,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辨证的步骤和辨证的基本内容。
2、熟悉四诊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及其诊断的基本思路,病名诊断的方式。
3、了解正确对待中医病名的有关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
2、具有熟练运用辨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和内容、步骤进行辨证的能力。
3、具有运用辨病的理论进行辨病,并同步进行辨证与辨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四诊与辨证、辨病在诊断过程中的关系。
2、重点讲述临床诊断的思维过程。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1、讲述评价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准确性与客观性一致性的概念、评价标准及临床意义。
2、重点讲述辨别病情资料属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内容
1、讲述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及概念。
2、重点讲述辨证的思维法则、辨证的思维要点、辨证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第三节 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
1、讲述病名诊断的概念、方法与正确运用。
2、重点讲述疾病诊断(辨病)的概念、方法、与途径,辨病的诊断学意义以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断学意义。
第十一章 病案书写
中医学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中医病案书写通则,基本格式与要求及重点内容,住院病历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
2、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及病案示例。
3、了解病案书写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病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具有初步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3、具有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病案的概念及其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的概念。
第一节 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1、讲述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通则及重点书写内容。
第二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1、简述门(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2、重点讲述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体格检查基本内容。
针灸推拿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中医病案书写通则,基本格式与要求及重点内容,住院病历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
2、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及病案示例。
3、了解病案书写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病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具有初步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3、具有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病案的概念及其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的概念。
第一节 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1、讲述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通则及重点书写内容。
第二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1、简述门(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2、重点讲述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体格检查基本内容。
中医骨伤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中医病案书写通则,基本格式与要求及重点内容,住院病历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
2、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及病案示例。
3、了解病案书写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病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具有初步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3、具有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病案的概念及其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的概念。
第一节 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1、讲述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通则及重点书写内容。
第二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1、简述门(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2、重点讲述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体格检查基本内容。
中医美容专业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病案书写的概念与基本内容,中医病案书写通则,基本格式与要求及重点内容,住院病历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
2、熟悉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及病案示例。
3、了解病案书写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并记忆病案书写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2、具有初步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3、具有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概说
1、简述病案的概念及其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的概念。
第一节 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1、讲述病案的标题名称使用规范、住院病案内容排列顺序。
2、重点讲述病案书写通则及重点书写内容。
第二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1、简述门(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2、重点讲述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体格检查基本内容。
四、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本教材的实验、实训课具体安排如下:
实践教学内容 |
能力培养目标 |
教学方式 |
望诊、舌诊方法及技术 |
1、具有运用望诊的知识、方法接诊病人和诊察疾病的能力。 2、具有能够识别临床常见舌象的能力。 |
1、望诊、舌诊录像,舌诊模型 2、舌诊训练与体验实践 |
问诊、切诊 |
1、具有熟练运用问诊方法和技巧诊察疾病的能力。 2、具有识别常见22种重点脉象的能力 |
1、问诊训练与临床见习 2、脉诊训练与临床见习 |
脏腑辨证 |
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理论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的能力 |
病案分析与课堂讨论 |
病案书写 |
初步学会书写住院病历的能力 |
病案书写训练 |
五、教学时数分配与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医诊断学》共安排49学时,主要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美容专业使用,其学时分配与安排见下表。理论课教学为45学时,实践课教学为4学时。
教 学 内 容 |
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美容专业 | ||
总时数 |
理论 |
实践 | |
绪论 |
2 |
2 |
0 |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
8 2 6 5 |
7 2 6 4 |
1 0 0 1 |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六章 病因辨证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八章 脏腑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
4 2 3 7 3 |
4 2 3 6 3 |
0 0 0 1 0 |
第十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十一章病案书写 |
2 3 |
2 2 |
0 1 |
机动 |
2 |
2 |
0 |
合计 |
49 |
45 |
4 |
六、 使用说明
1、本大纲除主要适用于中医学专业外,还可供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医美容等中医类专科专业使用。
2、理论教学时数包括使用挂图、图谱、幻灯、模型等实物教学的时数;实践教学时数包括声像片、课件、病案分析讨论或安排医院课间见习的时数。
3、本大纲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凡属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均为教学重点,应努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能力教学目标更为重要,应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和手段,力求使学生在反复实践、反复训练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目标要求;素质教育目标同样重要,应始终贯穿课堂上教书育人,实践环节中的为生师表,或必要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努力达到本课程的基本素质要求。
4、附篇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和“古籍歌诀选读”,仅供教师在授课中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实习项目”作为实习指导,供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要教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