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 液
第三章 血 液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血浆渗透压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红细胞的正常值、生理特性和主要功能;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步骤;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和分型。
2.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功能;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
3.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纤维蛋白溶解。
技能要求
1.初步掌握用玻片法鉴定ABO血型的方法,并能够根据结果确定血型。
2.初步掌握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并能评价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是否正常。
【重点难点】
节 次 | 重 点 | 难 点 |
第一节 | 血浆蛋白的分类 | |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意义 | ||
血细胞的分类和生理功能 | ||
第二节 | 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 |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
第三节 | 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 | 输血原则 |
[学时] 5
[教材] 唐晓伟主编,《人体解剖与生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第一节 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及其分布:
1.定义: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为体液。
2.分布: 细胞内液:约2/3,约占体重40%。
细胞外液:约1/3,约占体重20%。
组织液:约3/4,约占体重15%。
血 浆:约1/4,约占体重5%。
淋巴液:少量
胸膜腔、脑脊腔及关节腔内液体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内 环 境
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 。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与生理特性
血 浆:水、气体(O2、CO2)
小分子物质(无机盐为主):晶体物质
蛋白质:胶体物质
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BPC)
血量:血液总量占体重7%-8%,70-80ml/kg体重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常以红细胞比容表示
抗凝血、3000转/min离心30min、
正常:男40%~50%,女37%~48%。
一、血浆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及其生理功能:
(1)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7%
(2)生理功能:①营养功能 ②运输功能 ③缓冲功能 ④形成胶体渗透压 ⑤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⑥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2.电解质含量:0.9%
3.其他:非蛋白含氮化合物、葡萄糖、脂类、乳酸、酮体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1.比重:血液:1.050--1.060
血浆:1.025--1.030
红细胞:1.090--1.092
2.血液粘滞性:摩擦力
(1)对水的相对粘滞性:血液4--5倍
血浆1.6--2.4倍
(2)血流慢时,粘滞性与流速呈反变关系(恶性循环)
3.血浆渗透压: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总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主要为NaCl®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主要为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等渗溶液:0.9%NaCl(生理盐水)
5%Glu溶液
4.血浆pH:7.35~7.45 NaHCO3/H2CO3≈20
二、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RBC)
1、数量:男性:(4.5 ~ 5.5)×1012/L,女性:(3.8 ~ 4.6)×1012/L
血红蛋白(Hb):男:120 ~ 160 g/L,女:110 ~ 150 g/L
运输O2和CO2
2、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8μm
3.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通过变形挤过毛细血管
2)悬浮稳定性:
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ESR)表示: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性<15mm/h, 女性<20mm/h
红细胞叠连导致ESR↑,白蛋白↑→ESR↓,球蛋白、纤维蛋白原↑→ESR↑
3)渗透脆性:
在低渗溶液中可以溶血的特性
以开始溶血和完全溶血的NaCl浓度表示
正常:0.42%和0.35%
浓度高则渗透脆性大
4.RBC的生成与破坏
1)部位:红骨髓:骨髓病变®再生障碍性贫血
2)原料:Fe2+和蛋白质(合成Hb)
铁:不足®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3)辅助因子:VitB12和叶酸(合成DNA)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VitB12与内因子结合
RBC的破坏:主要在脾脏破坏,120天寿命
(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生理
1.分类及正常值:
2.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防线
②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
③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
④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及特异性细胞免疫
⑤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
(三)血小板(platelet, BPC)生理
1.正常值:100~300×109/L ,<50×109/L→出血、紫癜
2.生理功能: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
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即: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一)凝血因子(12种)
是指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血友病甲是因为先天性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乙是因为先天性凝血因子Ⅸ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甲较多见,均通过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女性传递者虽有程度不等的因子Ⅷ或因子Ⅸ活性减低,但一般无出血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自幼儿期即有出血倾向,轻症病例至青年或成年发病(出血症状出现越早,病情越重),往往有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持久而严重的出血,可迁延小时至数周,也可自发性出血,出血部位以四肢易受伤处最多见
凝血的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
血液凝固的途径:
内源性 Pathways :启动因子是ⅩⅡ因子
外源性 Pathways: 启动因子是Ⅲ 因子
两条途径可相互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更重要
(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体液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Ⅲ:
(2)肝素:
4、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加速凝血
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
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加速凝血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
2、延缓凝血
1)除钙剂:
①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
②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1.血型(blood group): RBC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红细胞凝集:RBC凝结成簇的现象
本质是抗体(凝集素)-抗原(凝集原)反应。
二. RBC血型
RBC血型有23个系统,最重要:ABO, Rh
(一)ABO血型系统
1、分型:A、B、AB、O
(划分依据:红细胞上凝集原种类的不同和有无 )
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B 无
O型 无 抗A+抗B
2、ABO血型的检测
用已知的标准A型血清和B型血清分别与被鉴定人的红细胞悬浮液混合,依其发生凝集反应的结果,判断被鉴定者的血型